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!

工业布局指向论

作者:地理人来源:未知 时间:2022-12-01 阅读: 字体: 在线投稿
  由工业企业本身工艺上和技术经济上的特点而产生的指向性,是工业布 局的重要依据之一。根据企业的指向性,选择最优区位,是解决微观布局问 题的一个重要理论。所谓“指向”,是指某种因素对某种企业具有特殊的吸 引力,企业相应地被吸引到某个区位。“指向”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范畴。工 业布局的重要任务之一,就是尽可能缩短各生产要素之间、生产与消费之间 的空间间隔,以取得劳动的节约。如果在国土的各个部分,都同时具有一切 工业生产所需的各个生产要素,能够满足企业布点多方面的要求,保证再生 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转,那么工业布局就很简单了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 这种前提是不存在的。在许多情况下,各生产要素的地区分布不在一起,有 些甚至相距甚远;同样,工业的适宜区,不一定就是主要产品消费区。相反, 消费区的需求也不是这一区域范围内部适于生产的。自然要素,包括矿产能 源资源、土地资源、水资源等的地区分布,取决于自然规律,在自然规律长 期作用下形成的矿藏,在类型、储量、质量、开采条件等方面,有无穷无尽 的地区差异;而人口劳动力及其它社会经济资源的地理分布,则取决于社会 经济规律,在许多情况下,同上述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一致。这两类资 源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地理分布也往往是相互分离的。而任何一个地区的工业 生产,首先都需要付出劳动,用多种方法把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基本生产要素 集中起来,组织起来,才能顺利进行;产品生产出来后,还需要付出多种劳 动,通过相应的渠道、组织,送到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手中,才能保证再生 产各个环节得以不停顿地、周而复始地持续下去。这些劳动消耗量的大小, 直接取决于企业的选点,布局合理就能多方面节约劳动的消耗。另一方面, 有些区域,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较好,布局的基本条件相对齐全,对多种企 业都有较大的吸引力,但其容量总是有限的,不可能无限制地容纳许多企业。 哪些企业摆在这里最合适,哪些只好另找有利的区位,这也要因企业的指向 而区别对待。 工业的指向很多,主要可分为:①原料指向,其中又可分为原材料、燃 料、动力指向;②市场指向,包括中间产品、最终产品的消费;③原料与市 场双重指向;④劳动力指向,有时也可并入市场指向,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 的地区,往往也是消费市场较大的地区;⑤港口及交通运输枢纽指向;⑥科 技指向;⑦集聚经济指向,即多种因素高度汇集于一个地区而产生的,超出 各项因素简单总和以外的独特的有机作用。有些工业,有两个以上的布局指 向而布置在不同的地点;也有多种工业具有同一指向,同一地区布置多种工 业。 各个布局指向的作用,不是固定不变的,往往因技术进步、新兴行业的 出现而发生变化。从变化的主要趋势看,有以下几方面类型。 1.原料指向削弱,市场指向增强 在企业的选点布厂中,原料和市场指向是基本指向,这两个因素的影响, 作用较广,多种加工工业的布点都不同程度地要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。韦伯 的区位论,主要就是考虑原料指向和市场指向,这些指向都可以通过运费支 出的形式表示出来,并进行比较,因而有人统称之为“运输指向”,以运费 的差别作为工业区位的依据。尽管这种观点和计算方法有许多缺陷,但原料、 市场指向对定向是很有影响的。列宁也是很重视这一点的。十月革命后不久, 列宁就指出:“……尽快制订改进俄国工业和发展俄国经济的计划”①这个计 划应当包括:合理地分布俄国工业,使工业接近原料产地,尽量减少原料加 工、半成品加工一直到产出成品时各个阶段的劳动力的损耗。 列宁同时要求:“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在的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能在一切 最主要的原料加工工业方面自给自足……。利用次等原料煤炭、劣质煤,以 便在开采燃料运送燃料上以最少的耗费而取得电力”。② 一个地区如果有原料又有重要的消费对象,生产可以同时接近原料地和 消费区,这是比较理想的区位。这样布置有多方面的意义:(1)可减少或消 除原料、半成品、成品的不合理运输,减少中间环节,减少运输投资和运输工 具的消费,并使原料提前变成补充的生产资料,参加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, 使产品提前到达消费者手中,及时实现商品的价值,加速整个国民经济的周 转,从而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劳动生产率,加快扩大再生产的速度,归根到 底是节约社会劳动力。(2)可以保证各地区工业的构成、品种、质量同当地 资源及居民的需求特点取得最大的一致性。(3)有利于那些同时具有原料指 向和市场指向的工业,原料条件和市场条件在区位上获得较好的统一,这比 那些只分别对原料指向或市场指向有吸引力的区位,当然理想得多。 但当原料和市场的地理分布不在一起,甚至相距甚远时,就需要根据企 业的原料指向或市场指向分别选择合适的区位。运费及其在到达消费区的产 品总费中的比重,是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。这个指标的数值在不同企业 中有很大的差异。根据前苏联的计算,在黑色冶金、水泥、制砖等工业中, 一般占到 35~50%;在过磷酸钙、肉类加工、纸浆造纸等工业中,一般占到 10~25%;而在纺织、机械制造、皮革制鞋等工业中,只占 3~10%以下。 从最小运费的观点出发,为了选择较佳区位,需要确定单位成品所需原燃料 运费同单位成品所需的运费之间的对比关系。 如果用于运输原料的费用高于运输成品的费用,那么就应接近原料地; 如果用于运输成品的费用高于运输原燃料的费用,就应接近消费地。这种对 比关系,首先取决于用于单位成品所需原燃料的消耗量。有些企业,单位成 本的原料消耗量远大于成品的重量,有的则相反,单位重量的原料可制成几 个单位的成品。显然,前一类企业原料指向性强,接近原料地运输量最小; 而后一类企业接近消费区可以减少运量。但只有运量指标,还不可能决定运 费的大小,因为运费并不简单的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,还需考虑以下因素: (1)运价率。在长距离运输中,每公里分摊的装卸费用越低,运价率就 相对下降。不同的货物,运价率也有差别。 (2)运输组织。是直达还是需要中转换装;是否有回空、回空率的高低, 这些都影响运费的大小。 (3)运输工具。使用不同的运输工具,对运费有很大影响。同样在甲点 到乙点上,用管道输送原油,比用铁路要便宜;而用管道运送原油,又比用 管道运送石油制品要便宜。因此,尽管制造 1 吨成品油与其所用原料的重量 基本相等,但一般炼油厂更多地是靠近成品油的消费地。(4)被运送物资的特点。用同一种运输工具,运送等量的不同物资,由 于物资的可运性不同,单位运费也有差别。有些企业原料的可运性差,而成 品的可运性强,有些则相反。当成品重量和原料重量大致相等时,甚至有相 当差别时,前者适于接近原料地,后者则适于接近消费区。各种物资对运输 工具的利用率也不同。煤、矿石、金属,车箱载重量的利用率可达 100%, 而运输拖拉机、汽车、康拜因、籽棉,只能达 20~30%,这两类物资的单位 运费就有差别。家具制造业,1 吨成品要消耗 2 吨木材,但运输家具对车箱 重量的利用率低,所需运费比运输木材高 2.5 倍,两吨木材的运费加起来, 还低于 1 吨家具运费。单从运量看,家具工业似应接近原料产地,但从运费 角度看,却应接近家具的消费区。因此对运费的大小,需要综合分析上述各 有关因素。 对原料指向性强的工业企业,使生产接近原料地,可有多种途径:(1) 在原料或原料资源集中地,建设相应的加工工业,其建设规模应同资源的可 供量相适应。(2)在原料指向工业集中地区,广开原料来源,包括:在区域 内加强地质勘探工作,扩大资源储量;在适宜区发展农业原料生产,增加农 业原料的产量;在现有工业中开展“三废”治理,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,提 高加工深度以提高原燃料的利用价值;从重化工领域开辟新的原材料来源, 增加工业原料的可供量等。(3)在新的区域,寻找新的矿产能源资源,开辟 新的农产区域,在新的原材料基地的基础上,布置新的原料指向工业。因此, 生产接近原料地,不能消极地适应现状,搞静态平衡,而应在动态中实现动 态平衡。 与其它有些因素比,原料指向的作用有削弱趋势,有些原来原料指向性 强的工业,对原料地的依赖性相对缩小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 (1)由于技术进步,单位产品中的原燃料消耗有所降低,如钢铁工业中 焦比的下降,用焦量减少,从而使炼焦煤的用量、运量都减少,炼焦煤的运 费支出在钢铁总成本中的比重相应下降,炼焦煤对钢铁企业的吸引力也相应 降低。 (2)由于原料精选,单位成品的原料用量、运费减少。如将品位低的贫 矿精选为品位高的精矿,原煤经过洗选成为精煤,用量和运量都大大减少。 (3)工业专业化的发展,使得一些企业可以按工序分阶段设厂,其中用 半成品为原料的部分,就可摆脱起始原料的地域局限,而向成品的消耗地转 移。 (4)由于运输条件的改进,速度提高,单位产品的运费降低,经济运输 半径大大延长,从而使一些原料指向工业,在离原料产地较远的地点建厂也 是有利的。 (5)由于原料基地的建设和布局,既受自然条件、自然资源的制约,同 时,建设起来投资较多,周期较长,原料的价格也偏低,利润小,资金回收 期较长,往往不如搞加工工业赚钱。或者是由于国内资源开发历史久,国内 资源减少,矿区资源枯竭,或开采条件恶化,开采成本大大提高。因此,有 些国家虽然国内拥有丰富的或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,但宁愿把原料基地建在 国外,远距离从国外进口原料,然后出口产品。而上述情况的变化,使得单 个企业脱离原料地也有利可图。特别是垄断资本,利用垄断价格,对落后国 家进行双重剥削,即使长距离进口原料付出较高的运费,仍可获高额利润。 在中国,也需要利用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,进口某些原材料,以补国内 资源之不足,但为了长期稳定原料的供应,为了调动国内资源丰富地区的积 极性,发挥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,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,使原料主要立 足于国内,并使原材料指向工业尽可能接近原料产地,这仍然是合理布局需 要认真考虑的问题。 同原料指向相比,市场指向却有增强的趋势,这是因为: (1)在工业结构中,市场指向工业逐渐增多,特别是组装工业、半成品 加工工业、文化用品工业、日用消费品工业增长较快,这些工业接近市场是 有利的。 (2)城市化的发展,城市规模的扩大,扩大了原有市场的容量。特别是 随着生产空间的扩大,在原来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地区,出现新的运输线路、 新的工业区、工业中心和新的居民点,形成新的比较集中的消费区,扩大了 市场的范围。 (3)在垄断条件下,最低成本区位,往往不一定就是最大利润区位。特 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和慢性化,市场问题越来越突出,越来越引起 资本家的关注。为了便利消费,更快地实现剩余价值,即使是有些传统的原 料指向工业,也有向市场区位转移的趋势。 (4)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快,新的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的周期缩短, 企业家越来越感到获得市场信息和科技新资料的迫切性,信息成本对工业区 位的影响加强。接近市场,信息比较灵通,便于及时掌握情况,从而加强了 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,那些对市场很敏感的企业,尤其如此。 2.在原料与市场之间布点的趋势增强 在交通枢纽、特别是在港口布厂,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布置的一种 新趋势。由于这类地区往往人口密集,过往人口多,市场容量较大,因此可 以并入市场指向这一类。但这种地区都是多种运输方式、多条运输线路的集 结点,是国内外和地区之间原料进出集散的换装点,在此种地点布厂,实际 上是属于在原料地和市场之间的地点布厂。其优越性在于,可以利用现成的、 方便的运输条件,选择成品最经济的运输方式,节约运费;同时在原料地和 市场之间如果没有直达运输线而必须在某地中转的情况下,如果原料的减重 又很小,把企业布置在原料的集散地和中转点,既可节约倒装费用,又可减 少原料的无效重量,从而使原料的运输成本也降到最小。特别是对于那些原 料和成品都主要依赖于区外、国外市场的企业来说,在沿海布点建厂更为有 利。 3.劳动力指向出现复杂的情况 许多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是很不平衡的。总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 国家(如前苏联)存在这种现象;总的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国家(如中国), 也存在这种现象。这种不平衡,既表现在数量方面:即有些地区供应有余, 有些地区严重不足;也表现在质量方面:即有些地区熟练劳动力较多,有些 则很少。因此,在企业布点上,既有一个在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地区,如何有 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;也有一个在劳动力资源缺乏的地区,如何满足 必需的劳动力来源问题。解决这两方面问题,都需要根据企业布点的特殊要 求,采取不同的措施。 一般说来,在劳动力资源缺乏的地区,适于发展技术指向性强的技术密 集型工业,以更多的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,这是解决劳动力供应问题的一项 重要措施。但这样又产生新的矛盾,即劳动力缺少的地区,往往也是文化经 济技术落后的地区,而技术密集型工业,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较高,因此发 展技术密集型工业,又受劳动者质量的制约,而影响其经济效益。 这类地区,由于开发程度低,往往也是国家资源保有储量较丰富的地区, 适于资源型企业的发展,而资源型工业占用劳动力较多,而且其中男劳动力 占的比重很高。这里,资源和劳力这两个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一致是比较 突出的。解决这个矛盾,必须加强这类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,发展科教文化 事业,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。人口的移动,是另一个解决这种矛盾的措施。 但移民一次性投资多,阻力也较大。为了鼓励人口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 移动,并防止倒流,还需要改善生活条件,提供多种津贴,从而使企业的经 常开支增多,单位成品生产成本中工资所占比重提高,从而可能给企业带来 不利的影响。那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发展什么样的工业,移民才是有利的 呢?由于资源型企业只能在有资源的地区才能发展,从这点看,在劳动力缺 乏、而资源丰富的地区,发展资源型工业可能是有利的。但在需要移民时, 要真正取得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,需要具备以下前提,即:由于移民所追加 的各种费用之和,应当低于或至少等于把有关资源调往发达地区所追加的运 费支出;或者是移民追加的费用加上全部开发费用之和,小于或等于在发达 地区开发同类资源的总费用。当然,在资源开发的早期阶段,要实现这一点 很不容易。前苏联对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、远东资源的开发,就经常碰到这 个问题。要提高经济效益,单一开发资源是不行的,必须组织多部门的协作, 进行综合开发,综合利用,逐步建立以资源为基础、以采掘工业为主体、多 部门有机结合的地域生产综合体。反之,如布置消耗劳动力多而原材料消耗 少、工资在产品总成本中占比重高的企业,就不大适宜。 在劳动力资源富裕的地区,一般说来,适于布置劳动力指向较强的劳动 密集型工业,以更多的活劳动代替物化劳动,扩大劳动就业。但这类地区, 往往也是熟练劳动力多、技术优势较明显的地区,布置技术密集性工业更为 有利。也就是说这类地区,同时是劳动力指向和技术指向工业比较有利的区 位。从全国看,劳动资源富裕的国家,解决劳动就业问题,发挥劳动力资源 优势,更有效的途径是多搞小城镇,布置中小型劳动力指向工业,这有利于 就地就近吸收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,控制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,减轻 大城市的压力,促进工业的适当分散;有利于工农结合,城乡结合,推动农 村和农业现代化;有利于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农副业原料和分散的地方资源, 使劳动力资源同工业资源这两大生产因素在空间上有机结合。 4.“集聚经济”指向与分散倾向交错 就单个企业而言,内部规模扩大,可以节约生产成本。但不同企业或同 类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经济规模都是不同的。超过一定限度,规模经 济效益趋于降低。就企业外部而言,现代化企业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。有些 是垂直联系,其中有的是有着生产上的直接联系,一个企业的产出成为另一 个企业或另一些企业的投入。有的虽无生产上的直接联系,但可共同使用各 种基础结构设施。这些企业之间相互吸引,如果在空间上互相接近,可以同 时节约各企业的劳动力,产生集聚效果;有些是水平联系,企业之间是相互 排斥的,但为了利用某一地区的某一重要有利条件,都向此地集中。不管是 哪一种联系,集聚到一定限度,超过了地区的可容量,集聚效益就会降低, 甚至走向反面,有人把这称为“消聚”作用,有人称之为分散倾向。集聚和 消聚是相辅相成的,这两种力量的消长,决定着地区(或城市)的集聚规模。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,这是通过资本家之间争夺区位的斗争来实现的。斗争的 结局,往往取决于资本的实力。或者是继续集聚,造成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及 由此而来的种种弊病;或者是由政府来干预,引导疏散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,则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诱导,从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出发,综 合分析对比,全面权衡,统筹安排,成组布局,确定各企业的合理规模,从 而也确定整个区域(或城市)的合理规模,使各企业各得其所,各企业之间 协调发展,相互促进。既节约单个企业的劳动,又节约社会劳动。当然要做 到这一点,需要打破部门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,要制订科学的经济 区划、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。 5.布局指向不明的企业增多 有些企业指向性不明,其特点是原料和成品的运量、运费基本相同,可 运性较大;或者是使用大量的半成品为原材料,其市场遍布各地,运费支出 在总费用中所占的比重很小,既不受原料也不受市场因素的重大影响;或者 是产品需要面广,生产建设要求条件不高,不受某一因素的明显影响。这类 企业有增多的趋势。根据美国的调查统计,1954 年,美国工业中约有 12.5 %的企业属于布局指向不明的;到 1976 年,对 199 个企业的调查分析,其中 有 43.7%没有明显的布局指向。如仪表、电子、某些日用化工品、某些日用 消费品等,都属于这种可以相对自由布厂的工业。布局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, 除经济因素之外,还有社会的(如政府的干预、区域政策、投资场所的社会 气氛、社会秩序、康乐医疗条件、生活的舒适度等)、心理的(如企业家个 人的意图、偏爱、消费者的心理因素、消费习惯等)因素,也对企业布点有 重大影响,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。在这种情况下的布厂,用指向性是难以解 释清楚的。 总上分析,可以看出,企业的选点布厂,虽然是属于微观布局的范畴, 但也离不开宏观布局的指导。从微观经济角度,根据企业的不同指向选择区 位,这是重要的,但只从微观经济角度看问题,只抓住一两个具体因素来确 定区位,或者主观地舍弃其它许多有关因素,把区位因素简单地归结为“运 输指向”、“最低成本”指向,并按这一个模式来选择区位,即使是在资本 主义条件下也往往是行不通的,在社会主义国家更不能如此。
  本文标题:工业布局指向论
  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,仅供学习备课参考!
  电脑版地址:http://www.cgzdl.com/shuku/217/15040.html
  手机版地址:http://m.cgzdl.com/shuku/217/15040.html

    标签:工业布局指向论

    最新评论列表

    (共有 条评论) 我要发表评论